英雄和单位的摆放顺序直接影响战斗结果。摆放顺序的核心原则包括英雄类型优先级、技能释放时机、兵种克制关系以及战场环境适应性。合理的摆放能够最大化输出效率,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战损。
英雄出手顺序的基本原则是优先攻击型英雄先手,这类英雄往往具备高爆发伤害或控制技能,能够在战斗初期对敌方造成压力。防御型英雄通常置于后排,用于保护核心输出单位。控制型英雄的摆放位置需根据其技能范围决定,群体控制技能应尽量覆盖更多敌方单位。协同作战策略要求不同英雄的技能形成组合效果,例如控制型英雄先手控制,输出型英雄后续跟进。
英雄技能存在冷却时间,摆放顺序需考虑技能循环的流畅性。高频技能英雄适合前置,确保快速积累能量;大招类技能英雄可适当靠后,用于收割或逆转战局。部分英雄拥有被动增益技能,这类英雄的摆放位置应尽量靠近受益单位。战斗过程中需根据敌方阵容动态调整出手顺序,例如面对高爆发阵容时优先放置减伤英雄。
兵种克制关系对摆放顺序有明确要求。陆军、海军、空军存在三角克制关系,摆放时需针对敌方主力兵种部署对应克制单位。同一兵种内部也存在功能差异,例如陆军中的坦克单位应前置吸收伤害,狙击单位则适合后排输出。海军单位普遍射程较远,摆放时可适当靠后;空军单位机动性强,位置安排需考虑其突进特性。
地形障碍会影响单位移动路径,狭窄区域适合放置范围伤害英雄。资源点争夺类战斗需要快速占领,应优先摆放高机动单位。持久战场景则需注重治疗和续航英雄的位置安排。城防系统的摆放需遵循外硬内软原则,外层放置高防御单位,内层配置输出单位。
双输出阵容需错开出手顺序避免伤害溢出,控制与输出组合则要求严格的时间衔接。英雄羁绊效果虽不依赖同时上阵,但相邻摆放可优化技能联动效率。后期开启的三英模式进一步增加了摆放策略的深度,三个英雄的位置需形成互补关系。军火库中的部件强化效果也应纳入摆放考量,例如高速开火部件会改变默认出手顺序。